野钓“挨草”技巧:七条法则助你连竿大鱼

发表时间: 2023-11-14 19:30

●    四川射洪 陈中春  文 / 湖北襄阳  李小玲  图

有句钓谚说:“钓鱼不挨草,一天难钓到”。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通过多次实践,笔者以为有时候恰恰不宜挨草。该挨草时,也应选择草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真正发挥优势,具体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考虑。

一、鱼离草,草隙就更少

各种雌鱼,尤其是雌鲫,从立春的雨水开始,经过3~5次产卵至仲春的春分这40多天的过程后,暮春正是它们欢快畅游的大好时期。

所以,这时候即便“产床”周边有常见的藻类植物和水生昆虫可食,但它们仍迫不及待地会离开这种暂时“厌倦”的生活环境,自由自在地到既不靠边、又非中间的“亮水处”寻找新鲜饵料。

虽然偶尔也会返回草丛,但并不留恋栖息,往往是即进即退,随便闲游。因此,这时节选位做窝,就不宜紧挨草丛,更不能再钓草隙。最适合在离草边1~1.5米处下竿。

这里正是它们暮春时既不藏于深水,又不靠近岸,也不钻草丛的最为活跃的地带,此处容易诱聚,比较好钓。

二、中午到,鱼儿不歇草

水草这种特殊的野生植物,按自然条件和生长环境,尤其像“水花生”这种水生植物,一般要在水深1米左右的浅水区域才有。

而按照鱼类的生存习性和“夏钓深”这一基本常识,首先从选择水域的深浅上,就确定了不宜“挨草”。

气温较高的晴天,特别是中午时分,有水草覆盖着的水面,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同时又随着阳光对水层辐射穿透力的逐渐增强,导致水下需散发的热量受阻而显得比“亮水”更加缺氧。

所以,这时候,钓者若仍遵循“钓鱼挨草”的常理在那里守钓,往往不会取得好的钓效。

三、天降雨,鱼儿离草去

在雷雨天垂钓,上午10点之前,钓场水域的水温还未因阳光照射而迅速上升,下午5点之后,随着日照偏西和辐射减弱,水温有所下降,虽然鱼儿也会到草丛中游弋觅食,可一旦遇到降雨,就会迅速离开。

这是因为下雨的“亮水区”,轻风雨淋之后水面凉爽,溶氧量增加,水活鱼欢,所以鱼儿容易咬钩。

而茂密的水草间隙,由于水草覆盖水面,下雨时,大气环流的冷空气越是下压,被水草覆盖着的热量就越要散发,但因水草覆盖水面则导致热量散发缓慢,致使连片的水草下方迅速形成循环热水域,这样一来,鱼儿就会感到不适,从而远离此处。

四、密草满盖边,鱼不在中间

野钓,尤其在一些水面不是很宽的小溪流,往往两边近岸处都长满了水草,没有空隙。在这种成片的“铺盖草”中,即便能找到某些窄缝小洞来布窝,一般也很少有鱼。

原因在于水草越是密集,水草下面的大气环流就越是不畅,从而导致水下会因为缺氧而不容易“留住”鱼儿。

至于紧挨草边,同样会因为鱼儿不在水草里面,也就没有它们从整个草丛边沿进出游动的可能。这就是有经验钓友常说的“密草小缝莫下竿,离草三尺莫挨边”。

五、水草太稀少,鱼儿藏不了

在自然水域中垂钓,对钓点的选择,有“稀稀草几根,鱼儿难藏身”这样的一句钓谚。其道理不仅仅是在应当挨草的节气这里没有什么藻类植物和水生昆虫可食,更在于此处既不是深水,又无其他障碍物可以遮掩藏身。

所以即便偶尔有鱼到来,那也只是少数情况下的窜游经过,不一定会停歇觅食,更不会轻易久留。正是因为这样,水草太稀少,也不宜选点做窝。

六、挨草遇暗草,有鱼钓不好

野塘挨草钓,还应当注意防止暗草。打窝前的“探试”,最重要的在于要防止鱼钩几次都落在暗草的草叶或非根茎的软草尖上。

这样,会使你提竿时感到是无挡无挂从而误认为底窝干净,就轻易地定点喂窝。

结果,这些窝饵不仅都撒落在暗草丛中不易被鱼儿发觉,导致失去了诱聚作用,还会使钓线及钩饵的抛落较探试时略有偏差,就会被暗草的根茎挂住。出现这种状况,钓者自然会感到心烦气躁,即使有鱼也大多钓不好。

要避免这种情况,在草隙间或挨草边处水域做窝,投喂窝饵前的水线探底,要在窝点周边刻意地反复试探,若钩落前后左右15~20厘米其漂目呈现的水面状态均是一样,才能证明窝底是真正干净的。

反之,要是浮漂出现忽高忽低,除了能确定因水底地势凸凹不平外,明草旁边的水下,一定有你看不见的暗草。

即便当时偶尔一两次没有挂住(那是因为钩饵碰巧正好落在草叶或草尖上,没有被草秆的根茎所挡挂)。所以,哪怕只有一次出现有挡有挂,此处就不宜选作钓点。

七、夜钓莫挨草,挨草钓不到

夜晚,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亮水区”的氧气,要比水草中的溶氧量充足,水域环境也清新和凉爽得多。

所以,在这个时候,鱼儿根本就不会选择在水草间“避暑纳凉”,早在日落偏西后就随着水温的逐渐下降而游动到了“亮水区”栖息觅食。

在这个时候,钓者切勿盲目秉持“钓鱼要挨草”这一常理而犯经验主义措误,否则很有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扫码关注